|
王翦非常明白,一个功高震主的人往往难逃厄运。古人有云:“自古帝王家无情”,在对权力的追逐上,几乎毫无例外地人人如此。为了保全自身的安全,王翦最终选择了告老还乡。在这一刻,秦始皇内心仍怀有旧情,曾表达过:“朕不杀你,你留下便是。”这番话显现了秦始皇与许多帝王不同,他并不采取清除忠诚亲信的政策,而是选择对王翦——这位曾经为秦国鞠躬尽瘁的忠臣,给予信任与宽容。 王翦在多次艰辛的战役中,始终表现出对秦始皇的忠诚,奋勇作战,为秦国的统一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。正是由于王翦那种与生死共存的忠诚,以及在危机时刻反复表现出的决断与勇气,秦始皇才始终没有动手除掉他。 公元前262年至前260年,秦国为实现天下大一统,发动了声势浩大的长平之战,这场战争被训练为历史上参与人数最多的激战之一。起初,赵国派出了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,他迅速在战场上建立起三道防线。但面对秦国强悍的炮火与坚决进攻,廉颇被迫指挥他的大军撤退,以寻找更为坚固的防守位置。尽管他的防守设计严密周到,赵王却对此表示不满,最终决定由赵括取代他。然而,赵括只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书生,毫无实战经验。由于他的盲目进攻,赵国的军队意外地走入了白起的陷阱之中。 展开剩余73%白起,这位战国时期最出色的四大名将,凭借着其独到的军事才能与精准的战略部署,将赵军围困起来。经过四十多天的激烈战斗,赵军最终被彻底消灭,四十五万大军全军覆没,这场战役使得赵国的抵抗力量遭到了摧毁。从那时起,赵国在失去战神李牧后,已无法再与强大的秦军相抗衡。而赵国的统帅赵聪,则视投降为耻,誓死捍卫赵国的尊严,为了不让赵国走上绝境,他决心发动最后的反击。 当王翦得知赵军计划再次进攻时,心中暗自得意。因为自李牧去世以来,赵国再无能与他抗衡的将领,王翦自信满满,认为能够应对这次挑衅。这时,赵军的部队闯入了秦军的营地,但秦军早已在王翦的指令下制定了周密的撤离策略。当赵军进入秦军阵地,秦军却已悄然后撤,做好了反击的准备。 对于赵国大将颜聚而言,他隐隐感到此举可能是埋伏,但赵聪却没有廉颇般的军事眼光,他的自负让他骄气凌人,声称:“我的铁骑无畏无惧,何必惧怕秦军!”更是扬言:“直取秦帅之旗,拿王翦的首级!”当这一消息传入王翦耳中,他不禁轻蔑一笑,认为赵聪极为自不量力。因此,王翦命令他的儿子王贲,带领十万精兵从赵军背后发起围攻,准备将赵军一举歼灭。待赵聪与颜聚察觉到自己已中计时,已经无可奈何地陷入了秦军的包围之中。 眼看赵军已被彻底困住,王翦不禁感慨道:“赵国,赵国亡矣。”尽管如此,赵国士兵的顽强精神依然令他感动,他们毫不畏惧地拼死抵抗,展现出无畏的英雄气概。然而,赵国终究缺乏一位英明的君主和足够的优秀臣子,士兵们的英勇无畏令人赞叹,但却无法逆转赵国的命运。 此时,邯郸城仍在坚守,秦国驻扎在这里的二十万大军几个月来一直未能攻破。秦王嬴政开始感到不安,心中隐隐担忧道:“若再无进展,恐怕六国会联合发起反击。”昌平君表示:“目前我们的大军难以攻下邯郸。”王翦经过一番深思熟虑,提出了自己的策略:“在两军对峙之时,拼的便是意志与锐气。虽赵军未减锐气、意志犹存,但我们大秦的利剑仍未出鞘。破城的唯一办法,就是困住他们。”王翦的这个策略最终奏效,赵国内部因粮草匮乏而发生了内乱。 在这个关键时刻,赵国的奸臣郭开与王翦暗中勾结,终于迎来了攻城的大好时机。王翦下令当夜发动进攻,成功突破了邯郸的防线并俘获了赵王迁。即使赵军顽强抵抗,仍造成了近万人的伤亡。然而,没有王翦的围困之策,强行攻打邯郸只会导致更大的伤亡和损失。最终,赵王迁向秦国投降,王翦大笑不已,明白这场胜利彻底宣告了赵国的灭亡。 这次胜利使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地位更加巩固,但随之而来,内外局势却开始出现了剧变。 发布于:天津市 |
